您好!欢迎访问安博体育电竞网址网站!
始于2006年,专注冷凝器蒸发器生产国家专利技术 治理达标有保障
全国咨询热线:18953388586
冷凝器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干式壳管式蒸发器pdf

作者:冷凝器 浏览量:501 次时间:2025-04-27 01:15:48

信息摘要: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壳体的一端 固定安装有端盖, 所述壳体内部的另一侧固定安 装有第一隔板, 所述壳体内部的另一侧与第一隔 板的一侧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隔板, 该干式壳管 式蒸发器, 通过在制冷剂入口的一端进入换热管 之前于第一隔板的一侧安装有细网, 通过细网的 细网孔一方面能够使得载冷剂在进口端有一定 的积流效果, 保证靠近第三隔板的换热管中能够 分配到尽量多的载冷剂, 另一方面也可以过滤掉 载冷剂中部分的气态的载冷剂, 保证换热管中的 气态载冷剂含量尽可能少, 其次也可以使得载冷 剂在经过细网之后能够分成细流, 增加载冷剂的 湍流效果, 提高载冷剂的换热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111

  3、076570 A 2020.04.28 CN 111076570 A 1.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包括壳体(1), 其特征是: 所述壳体(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 端盖(2), 所述壳体(1)内部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隔板(3), 所述壳体(1)内部的另一侧 与第一隔板(3)的一侧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隔板(4), 所述第一隔板(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 细网(5), 所述第一隔板(3)另一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三隔板(6), 所述壳体(1)的内壁固 定安装有第一折流板(7), 所述第三隔板(6)的上下两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折流板(8), 所述第 一隔板(3)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换热管(9), 所述壳体(1)另

  4、一侧的底部设有制冷剂入口 (10)和载冷剂出口(13), 所述壳体(1)另一侧的顶部设有制冷剂出口(11)和载冷剂入口 (12)。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其特征是: 所述制冷剂入口(10)和 制冷剂出口(11)分别安装在靠近壳体(1)另一侧侧边的底部和顶部, 所述载冷剂出口(13) 和载冷剂入口(12)分别安装在靠近第一隔板(3)另一侧的底部和顶部。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其特征是: 所述细网(5)固定安装 在第一隔板(3)一侧的下半部分。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其特征是: 所述第三隔板(6)的两 端固定安装于

  5、壳体(1)的内壁, 所述第一折流板(7)安装在壳体(1)内壁的上下两侧, 所述第 一折流板(7)的形状为拱形, 所述第一折流板(7)的高度小于壳体(1)的半径, 所述第二折流 板(8)的形状是削去与壳体(1)内径相同的半圆的圆冠。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076570 A 2 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蒸发器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制冷行业中, 蒸发器是一种关键设备, 其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制冷系 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其原理是制冷剂在蒸发器的换热管内流动, 而载冷剂是在蒸发 器的壳体里流动, 制冷剂和

  6、载冷剂通过换热管进行热量交换实现换热, 达到制冷效果, 但是 现有的干式壳管式蒸发器始终存在一些问题: 0003 1.现有的蒸发器并没有考虑到在载冷剂和制冷剂的进出口位置对其换热效果的 影响, 导致进出口的位置各不相同, 尤其是针对载冷剂和制冷剂的进出口都处于同一侧的, 这样载冷剂和制冷剂在水平方向是向着同一方向挪动的, 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载冷剂和制冷 剂在移动的过程中温差会慢慢的小, 换热效果会慢慢的差, 导致载冷剂中不能更充分的 与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 并且现有的蒸发器虽然通过在其中设置折流板增加换热效果, 但 是该结构使得处于壳程的载冷剂在壳体中上下折返流动, 但是处于上下两端的换热管中

  7、制 冷剂的温度是有差别的, 载冷剂在上下有温差的换热管之间来回流动, 使得载冷剂在换热 管制冷剂进口的一端吸收的能量在到达换热管制冷剂出口一端时又与制冷剂进行反向的 热量交换, 即将载冷剂中的能量交换回制冷剂中了, 这样的混流换热很难保证换热的效果, 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0004 2.由于现有蒸发器采用的都是经过节流降压的低温低压制冷剂, 这样制冷剂就会 有闪发气体出现, 而夹杂着气体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换热管中, 由于气液的密度不同, 从 而导致换热管中气液分配不均匀, 并且夹杂着气体的制冷剂也会影响换热管换热面的利用 效率, 并且现有的换热管都是内壁光滑的金属管, 制冷剂在其

  8、中的流动方式是层流状态, 处 于换热管中心部分的制冷剂不能充分的利用, 因此导致降低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具备换热效果好、 换热稳定的优点, 解决了 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6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的一端固 定安装有端盖, 所述壳体内部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隔板, 所述壳体内部的另一侧与第 一隔板的一侧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隔板, 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细网, 所述第一 隔板另一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三隔板, 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折流板, 所述第 三隔板的上下两侧固定安

  9、装有第二折流板, 所述第一隔板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换热管, 所 述壳体另一侧的底部设有制冷剂入口和载冷剂出口, 所述壳体另一侧的顶部设有制冷剂出 口和载冷剂入口。 0007 优选的, 所述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分别安装在靠近壳体另一侧侧边的底部和 顶部, 所述载冷剂出口和载冷剂入口分别安装在靠近第一隔板另一侧的底部和顶部。 说明书 1/3 页 3 CN 111076570 A 3 0008 优选的, 所述细网固定安装在第一隔板一侧的下半部分。 0009 优选的, 所述第三隔板的两端固定安装于壳体的内壁, 所述第一折流板安装在壳 体内壁的上下两侧, 所述第一折流板的形状为拱形, 所述第一折流板的高

  10、度小于壳体的半 径, 所述第二折流板的形状是削去与壳体内径相同的半圆的圆冠。 0010 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1 1、 该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通过在壳体内固定安装的第一隔板的中部安装有第三隔 板, 将换热管分隔成上下两部分, 这样子就能够将上下两部分温差较大的换热管独立得与载冷 剂进行换热, 保证了载冷剂从制冷剂中吸收的能量不会返还到制冷剂中, 同时规定将制冷 剂入口和载冷剂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 将制冷剂出口和载冷剂入口设置在壳体的顶部, 这样形成制冷剂从下往上流动, 而载冷剂从上往下流动, 两者形成完全逆向的流动, 载冷剂 在刚进入蒸发器时是与交换了整一个流程的温度比较高的制冷剂进行换热

  11、, 而沿着载冷剂的流 动路线制冷剂的温度始终是低于载冷剂的, 这样保证了载冷剂在流动的全过程中都在从制 冷剂中吸收能量, 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果。 0012 2、 该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通过在制冷剂入口的一端进入换热管之前于第一隔板的 一侧安装有细网, 通过细网的细网孔一方面能够使得载冷剂在进口端有一定的积流效果, 保证靠近第三隔板的换热管中能够分配到尽量多的载冷剂, 另一方面也可以过滤掉载冷剂 中部分的气态的载冷剂, 保证换热管中的气态载冷剂含量尽可能少, 其次也可以使得载冷 剂在经过细网之后能够分成细流, 增加载冷剂的湍流效果, 提高载冷剂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

  12、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发明结构第一隔板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发明结构第一折流板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发明结构第二折流板示意图。 0017 图中: 1、 壳体; 2、 端盖; 3、 第一隔板; 4、 第二隔板; 5、 细网; 6、 第三隔板; 7、 第一折流 板; 8、 第二折流板; 9、 换热管; 10、 制冷剂入口; 11、 制冷剂出口; 12、 载冷剂入口; 13、 载冷剂 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 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3、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4, 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 包括壳体1, 壳体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端盖 2, 壳体1内部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隔板3, 壳体1内部的另一侧与第一隔板3的一侧之间 固定安装有第二隔板4, 第一隔板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细网5, 第一隔板3另一侧的中部固定 安装有第三隔板6, 壳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折流板7, 第三隔板6的上下两侧固定安装 有第二折流板8, 第一隔板3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换热管9, 壳体1另一侧的底部设有制冷剂 入口10和载冷剂出口13,

  14、 壳体1另一侧的顶部设有制冷剂出口11和载冷剂入口12。 说明书 2/3 页 4 CN 111076570 A 4 0020 其中, 制冷剂入口10和制冷剂出口11分别安装在靠近壳体1另一侧侧边的底部和 顶部, 载冷剂出口13和载冷剂入口12分别安装在靠近第一隔板3另一侧的底部和顶部, 制冷 剂从制冷剂入口10中进入换热管9, 从下往上沿着换热管9流动, 而载冷剂从载冷剂入口12 进入壳体1内部, 从上往下流动, 制冷剂和载冷剂通过完全相反的流动方向, 使得载冷剂在 刚进入壳体1内时与含冷量最少的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 并且随着载冷剂的流动, 其所接触 的换热管9的温度会慢慢的低, 这样载冷剂就

  15、会在整个流动过程中始终能够从制冷剂中吸 收能量, 最终从载冷剂出口13中出来的载冷剂的换热效果能达到最佳。 0021 其中, 细网5固定安装在第一隔板3一侧的下半部分, 现有的通过节流降低后产生 的低温低压制冷剂都会含有气液两相状态, 通过在制冷剂进入换热管9之前设置有细网5一 方面可以在该处使得制冷剂有一定的积流作用, 减少单位制冷剂中的气相含量, 不但可以 使得换热管9中进入的制冷剂液相的含量更多, 也可通过积流作用保证刚通入制冷剂的 那一段时间壳体1内下半部靠中间的换热管内能够有更多的制冷剂进入, 另一方面细网5可以 增加制冷剂的湍流状态, 减少制冷剂在进入换热管9中层流的状态, 增加

  16、换热效率。 0022 其中, 第三隔板6的两端固定安装于壳体1的内壁, 第一折流板7安装在壳体1内壁 的上下两侧, 第一折流板7的形状为拱形, 第一折流板7的高度小于壳体1的半径, 第二折流 板8的形状是削去与壳体1内径相同的半圆的圆冠, 在第一折流板7和第二折流板8的结合作 用下使得载冷剂在壳体1中做折流运动, 结合第三隔板6将壳体1内部分成上下两部分, 可以 保证载冷剂能够充分的与换热管9进行热量交换, 而且由于第三隔板6的分隔作用能够保证 载冷剂不会在上下两部分温度想差相对较大的换热管9之间来回换热, 来提升了换热的 效果。 0023 工作原理, 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10进入, 通过细网

  17、5之后进入换热管9中, 最后从制 冷剂出口11中流出, 而载冷剂从载冷剂入口12中进入, 在壳体1中分别通过第三隔板6和第 一折流板7的折流与换热管9进行换热, 最后从载冷剂出口13中流出, 完成整个换热过程。 0024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文中, 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 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 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而且, 术语 “包括” 、“包含” 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 非排他性的包含, 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 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 002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 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改、 替换 和变型, 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明书 3/3 页 5 CN 111076570 A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111076570 A 6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111076570 A 7

  本文(干式壳管式蒸发器.pdf)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专利查询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专利查询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马上给予删除!

本文标签: